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什么?答案是“電池”。全球動力電池行業,寧德時代、比亞迪、LG化學是繞不開的巨頭。LG擅長的三元鋰電池曾是新能源車的“香餑餑”,能量密度高、續航能打,但穩定性一直是塊心病,消費者對電池安全的關注度,比續航數字高得多。
相比之下,中國企業押注的磷酸鐵鋰電池,憑借成本低、安全性強的優勢,近幾年硬生生從“小眾技術”逆襲成主流。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,更是占據了全球近90%的磷酸鐵鋰產能,說中國是“磷酸鐵鋰主場”毫不夸張。
當年蘋果想造車時,曾點名邀請寧德時代、比亞迪去美國建廠,學富士康搞“專屬供應鏈”。但中國企業沒接招,蘋果造車八字沒一撇,貿然赴美建廠要面對技術轉移、政策風險、供應鏈重構等一堆難題,誰也不想當“冤大頭”。后來蘋果造車計劃果然黃了,大家才感慨:這步棋走對了。
不過去年福特汽車主動向寧德時代拋橄欖枝,提出“技術換資源”合作:寧德出技術,福特出錢在美國建廠。本以為是雙贏,結果美國政府的審查接踵而至,對新能源產業鏈的“本土化”要求,成了懸在中美企業頭上的劍。
就在這節骨眼上,一則消息震動了整個行業:韓國LG能源解決方案突然和特斯拉簽下43億美元(約303億人民幣)的大單,要在美國密歇根州工廠生產磷酸鐵鋰電池,專供特斯拉儲能系統。
要知道,過去特斯拉的磷酸鐵鋰電池幾乎全靠中國,要么寧德時代直接供貨,要么中國工廠生產后出口美國。如今突然轉投LG,還把生產線擺在美國,不少人心里打鼓:這是要和中國電池企業“分手”?
要解開這個疑問,得先說說特斯拉的“成本焦慮”。此前特斯拉公開吐槽:美國對進口電池的關稅,把能源業務坑慘了。儲能系統本就利潤薄,關稅一疊加,成本直接上天。他當時坦言:“我們也想找非中國供應商,但急不來,得等?!爆F在看,LG的訂單就是特斯拉等了許久的“解藥”。
為什么是LG?因為美國的《通脹削減法案》,想拿政府補貼,電池的原材料和生產必須有足夠比例在美本土完成。特斯拉的儲能系統要在美國市場活下去,美國造的電池是繞不開的坎,這樣既能避開關稅,又能拿補貼,成本還能降低。而LG恰好踩準了這個點:之前它在密歇根州的工廠悄悄投產磷酸鐵鋰電池,成了美國少數能規模化生產的企業。
要知道,過去韓國企業根本瞧不上磷酸鐵鋰。他們那些巨頭一門心思搞三元鋰,只有LG偷偷布局?,F在好了,中國企業因關稅和本土化政策“卡脖子”,LG成了美國市場的“獨一份”。
但這并不意味著特斯拉要和中國電池企業“分手”。特斯拉電動車用的磷酸鐵鋰電池,主力還是寧德時代。更重要的是,特斯拉自己也在忙活,只不過初期產能有限,只能滿足小部分需求。馬斯克之前公開表示:“電池需求的規模大到嚇人,能源業務還在猛漲?!眴慰孔约汉蚅G肯定不夠,中國供應商仍是特斯拉的“基本盤”。
況且中國企業在磷酸鐵鋰領域的優勢,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。技術上,寧德時代的“麒麟電池”把能量密度做到了全球頂尖;成本上,中國供應鏈成熟度無人能及,從正極材料到隔膜、電解液,本土企業能把價格壓到極致。就拿LG來說,它的磷酸鐵鋰電池技術剛起步,產能也遠不及寧德時代,想撼動中國企業的地位,至少還得3-5年。
更關鍵的是,特斯拉和中國電池企業的合作還在深化。比如寧德時代正在北美考察建廠,目標就是給特斯拉供貨。中企有產能、有技術,特斯拉就算想“本土化”,也不可能完全繞開。LG這次的訂單,更像是特斯拉應對關稅的“權宜之計”,而非徹底轉向。
不過,這事兒卻釋放出了一個明顯信號,全球新能源產業鏈“本土化”趨勢正在形成。美想把電池產能留在本土,歐洲也在猛推自己的電池工廠,都想減少對亞洲的依賴。韓國企業這次能搶到訂單,靠的就是提前在美國布局,踩準了政策紅利。這是中企需要借鑒的策略:光靠“出口”不行,得學會“走出去”,去海外建廠、扎根當地,才能應對越來越復雜的貿易環境。
(注:此文屬于登載的信息,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,僅供參考。)